中国制造2025规划望公布 智能制造“催化效应”将全面释放
知情人士透露,由四部委联合起草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近期上报国务院,有望于近期正式公布。《规划》提出了9大任务、10大重点发展领域和5项重点工程。其中,10大重点发展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等;5项重点工程则包括此前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智能制造。
从工信部获悉,智能制造推进工作将率先在智能工厂流程制造、离散制造、以个性化定制和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和模式、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6大领域展开试点。为此,工信部还详细划定了包括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云制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能源管理在内的23个试点子领域。
“智能制造”概念,最早于1990年代在日本工业界被提出,后来泛指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生产的数据收集、分析、决策等环节,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3D打印、能源网络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制造的概念不断丰富。我国提出的智能制造目标,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变。
目前,各界均将“中国制造2025”视为中国版的“工业4.0”,而智能制造则被认为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突破口,以及和“互联网+”思路的结合点。博时基金研报认为,中国不少产业仍处在工业3.0,甚至工业2.0阶段,如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核心技术还有待提高,技术路线和标准也有待统一制定,工业4.0将是中国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而智能制造则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以及“中国制造2025”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实现制造业升级。会议明确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信部部长苗圩多次表示,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智能制造将是主攻方向。
据工信部介绍,目前推动智能制造领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已经明确,即通过试点示范,关键智能部件、装备和系统自主化能力大幅提升,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服务等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智能制造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初步成形。试点示范项目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4%。
多家券商和研究机构研报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稳步推进,智能制造有望成为未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
工信部近期调研显示,目前企业对智能制造抱有极大的热情,部分率先尝试智能制造的企业已取得显著效果,但制造业企业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装备、关键部件、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程度较高,数据价值挖掘不足等,需要通过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来解决。
有利因素:
1.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表明,在基础设施方面,到2020年我国普通铁路网要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国道基本覆盖县城,国家高速公路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民用航空服务要覆盖全国90%左右的人口。公共服务方面,国家对基本公共服务、基础实施领域和资源环保领域的巨大投资将带动交通运输、供水、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投资需求。在住房建设方面,以农业人口转移、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住房建设投资将保持一定规模。
2.“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布与实施。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东南亚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的整体框架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形成互联互通的亚洲经济体系,合作重点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一带一路”获得了东盟、欧盟、阿盟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通过与近60个国家、40多亿人口建立广泛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有助于我国获得外部资源,同时有助于我国商品、资本和适用性技术输出。“一带一路”涉及大量设施建设,会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产生直接拉动。例如东南亚方向的铁路、公路、港口、电网、油气管线等建设项目;中亚方向的中吉乌铁路、中塔公路二期以及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D线;东北亚方向的中俄东线、西线天然气管道;南亚方向为中巴公路、核电厂、工业园区等,都有大量的工程机械产品需求。对于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而言,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向东南亚、中亚及东北亚方向挺进,有利于打破当前行业低迷状况。
3.企业科技投入提高。近年,工程机械行业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形势较为低迷。在此氛围下,行业内企业普遍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方式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摆脱同质化困境,以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这一情况客观推动了我国工程机械技术水平的提升,自主品牌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
不利因素:
1.关键和高端零部件依赖进口成为行业发展瓶颈。目前,我国中高端工程机械产品的关键零部件仍需依赖进口,而国外供货厂家价格较高、供货周期长,甚至有些高端关键部件受到国外厂商的垄断封锁,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尽管近年来国内配套件研发制造能力提升较快,但是研发投入较大、生产成本较高,技术成熟需要时间,尤其是产品的可靠性被市场认可更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2.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是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的关键时期。而工程机械行业与经济大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这一国内经济增速变化情况将对行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3.产能过剩,市场保有量增长较快。2012年以前,工程机械销量的高增长保持了较长时间,全国保有量已达到600多万台。由于市场保有量大,各地工程机械闲置率较高。